很多妈妈不大了解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,以为母乳性黄疸是跟父母的血型有关,因宝宝和父母的血型不合而导致出现的黄疸现象,其实宝宝母乳性黄疸是这么回事,主要是以下两种原因引起的。
母乳性黄疸跟血型有关吗
无关。
母乳性黄疸,顾名思义就是因母乳喂养相关而导致出现的黄疸现象,和父母血型问题无关,如果宝宝黄疸是因和乳母血型不合引起的话,那么我们称之为溶血性黄疸,而不是母乳性黄疸。
跟血型有关的黄疸是溶血性黄疸
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,而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,破坏胎儿的红血球,造成胎儿产生贫血的现象。因此导致宝宝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、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,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,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,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。
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黄疸不同,刚出生时就有严重的黄疸,有可能会发生脑性麻痹和幼儿听障等后遗症。
备注
尤其是母亲是O型血,而父亲是A或B血型时,宝宝得严重黄疸的风险要高于平常宝宝。
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
1、母乳喂养不当引起的
一般出现在新生儿生后一周之内,由于喂养姿势不当等原因导致母乳摄入不足,引起新生儿肠蠕动减少、胎粪排出延迟,使得胆红素排泄减少、吸收增加,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,这种情况可见于约13%的母乳喂养儿,属于生理性黄疸。
2、母乳中的β-葡萄糖醛酸酐酶引起的
宝宝是纯母乳喂养,但母乳中含有的β-葡萄糖醛酸酐酶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,增加了胆红素的肠道重吸收,并抑制了肝脏中代谢胆红素的某些酶类的活性,导致宝宝出现的黄疸,多出现于出生一周后,在第2周或第3周多会逐渐退黄,但是胆红素水平仍旧会在某个低水平持续一个月或以上,母乳喂养儿中约有2%会出现这种情况。
母乳性黄疸怎么治疗
1、当血清胆红素超过256.6μmol/L(15 mg/dl)时,应停止母乳喂养2—4天,改用人工喂养。
2、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/L(20 mg/dl)时,需要用光疗。
备注
一般轻度母乳性黄疸的孩子,其精神状态、饮食、睡眠方面通常是正常的,无须停喂母乳黄疸就能逐渐消退。
新生儿黄疸有哪些原因
1、生理性黄疸
这是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有现象。一方面,胎儿在母体为满足自身对氧气的需求拥有许多不成熟的红细胞。出生后,这些红细胞会逐步破裂,将大量胆红素释放到血液中去,使得血液中胆红素含量远高于正常值。另一方面,新生儿的肝脏还不那么健全,不能代谢如此多的胆红素。这就造成了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。
2、母乳性黄疸
母乳中含有可以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孕二醇,这就降低了人体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,从而发生黄疸现象。其特点是:生理性黄疸在达到峰值后,新生儿继续出现黄疸现象并有加重趋势,哺乳后尤其加重,停止哺乳后黄疸现象有所减轻,但恢复哺乳后依旧加重。此种黄疸不会引起新生儿身体不适,也不会影响其食欲,故对新生儿健康并无大碍,可用牛奶或奶粉代替母乳喂养,待病情有所好转后再给婴儿食用母乳。
3、溶血性黄疸
此类黄疸是由亲子血型不同而产生,以ABO溶血最为常见,发病率大于10%。亲子两代血型,与患病几率和严重性的关系。
4、感染性黄疸
此病症是因为肝细胞被细菌或病毒所感染,代谢能力下降所致。其中,病毒感染大多发生于子宫内,以巨细胞病毒和乙肝病毒最为多见,细菌感染则容易产生败血症黄疸。此种黄疸的特点是持久不退,或退后有发,周而复始。
5、阻塞性黄疸
一般情况下,如果新生儿胆道出现了畸形发育,如胆道阻塞等,则会出现该型黄疸。其主要表现:出生1—2周后(有的新生儿会达到3-4周)出现相关症状,且病情逐步加重,甚至大便也变黄,或出现类似陶土样的白色。通过B超,可以发现并确认病情。
6、药物性黄疸
若是新生儿使用VK3、VK34,或新生霉素等药物,均有引发该病的可能性。
7、其他病因引起的黄疸
某些遗传病也可能是诱发宝宝黄疸的因素。比如红细胞6-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,球形红细胞增多,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。
温馨提示
母乳性黄疸是一种排除性诊断,也就是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宝宝黄疸的病因后才能确诊。因此当宝宝出现黄疸时,首选措施应该是前往医院就医,由专业儿科医生判断黄疸类型,如果存在病理因素,应针对病因处理;如果确定是母乳性黄疸,再进行针对性治疗,而宝宝此时需不需要停喂母乳,具体还要看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决定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