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城市照明飞速发展,对满足市民夜间交通和社会活动的功能性需求,展示城市文化内涵,彰显城市经济水平,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那我国城市照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?
第一阶段 20世纪70、80年代
控制方式以人工控制、时钟控制方式为主,系统以单体或有线网络为主。只能起到开关灯控制。人工控制方式是通过在需要开关灯时,派出人员操作现场控制开关来实现对路灯的控制。这种方式投入较少,但管理难度大、安全系数低、工作量大,仅能用于设施量较少时的运行管理需求。时钟控制方式是指通过时钟控制器实现一般状况下的路灯开关控制。这种方式可降低人力投入,成本较低,但应变能力较差,无法根据气象条件与能见度变化灵活开关灯。不同时钟控制器会出现时差,不能做到同步运行,更无法及时反映照明设施的运行情况。
第二阶段 20世纪90年代,21世纪初
以“三遥”为特征的动态智能控制技术开始逐步推广应用。“三遥”主要指“遥控、遥测、遥讯”,“三遥”包括一套控制中心计算机系统和分布在现场的监控终端组成,信号传输采用数传电台或无线公网通信方式,可以实现初级的动态智能控制,基本解决了城市照明监控需求。通过在照明控制箱内安装监控终端,采用无线方式与监控中心主机相连,实现对城市照明设施监控。
系统通过采集电压、电流、有功功率、无功功率、功率因数、亮灯率和故障信息,全面了解照明系统的实时运行情况,同时系统还可方便实现远程自动抄表、故障报警、故障隔离等多种功能。这种控制方式自动化程度较高,应变能力较强,并提供多种工作模式,可检测设施故障,但无法精确定位故障地点,故障智能化判断能力较低,不能满足设施精细化管理需求。
第三阶段 近年以来
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,城市照明设施量大幅增长,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,因此通过智能化、信息化等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管理能效,在原有“三遥”系统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完善,以地理信息系统(GIS)平台为基础,融合了物联网技术的动态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开始进入照明领域。其功能强大,不仅能够实现对设施的准确监控,而且整合了对人员、设施、机械和材料的精细化管理。
相关文章:
1.光是照明工程艺术的灵魂
2.行政建筑照明的几种方式用
评论